
数学,生活中无处不在。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中国古代著名趣题“鸡兔同笼”——“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韩信点兵”之法,历史上称为“鬼谷算”、“隔墙算”、“剪管术”,外国人则叫“中国剩余定理”……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就有一支数学团队,人数不多,五六个人,几年来,带领数百名数学底子极为薄弱的学生不断向省赛、国赛挑战、冲刺,连续获得省赛、国赛一等奖,打出了一所民办专科职业院校的数学品牌。
建模,就是建立模型。常人眼里的“建模”,那模一定可见、可触、可摸。但数学不是。数学建模,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然后根据结果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模,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摸。该校数学教研室主任赵国瑞打了个比方,货郎卖货,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走遍大街小巷,这是一个数学问题,建模,就是首先思考一个最佳方案,然后通过计算,找到最优的实现路径。

2015年初,赵国瑞萌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念头。念头一冒,吓了自己一跳。他想起自己读大学时,也参加过一次这个比赛,那是一所本科高校,自己的数学底子又好,但最后连奖牌的边儿都没摸着。而城建学院学生的数学底子如何,他心里很清楚。但是,他还是想试一试。他和教研室刘君等老师一起,从“一穷二白”起步,发动学生积极迎接挑战。2015年的暑假,整整二十几天,老师和学生们都没有离开校园,从早到晚,“循规蹈矩”,整日与计算机相伴。
9月16日—19日,2015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举行,30省(市、自治区)795所院校的8492队参加,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参赛团队学生徐继明、古旭鹏、赖晶获得全国二等奖,指导教师为“数学建模组”。此前,他们获得广东赛区一等奖。2016年,数学教研室又获得省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2017年,数学教研室实现重大突破,拿到6个省赛一等奖、1个国赛一等奖。
自2015年至今,数学教研室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累计获奖63项。
一个小小的教研室,“编制”五六个人,2018年9月前,平均年龄三十四五岁;之后,60岁余老教授邵朝加盟,平均年龄41岁,却取得如此丰硕的成绩,令广东工业与应用数学界刮目相看,2019年6月21日,广东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高职专委会成立大会在中山大学数学学院举行,赵国瑞当选为秘书长。
对于一群数学底子薄弱的学生而言,参加高规格的数学建模竞赛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在这一备受煎熬的过程之中,个别学生临场退缩;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咬牙坚持了下来。”赵国瑞说。
数学建模,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出色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编程水平。从培训、备战到参赛,考验的是其坚强的意志、恒久的耐性和不断否定自我、突破临界线的煎熬。经过这样一种历练,学生的思维模式、钻研精神、抗挫折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甚至飞跃。
数学教研室是一个公共课教研室。长期以来,老师们以“教书”为己任,除了教书,找不到科研方向。“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使我们找到了科研抓手。”刘君老师说。
自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以来,教研室的老师们苦中有乐,赵国瑞、刘君、黄明辉、邵朝等频繁获奖,仅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职教赛道银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第九届“赢在广州”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大赛创新奖;团队老师还于2019、2020年荣获广东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多次在核心期刊发表数学专业论文。
“我们愿意做海里的一块礁石,沉静默默地付出;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城建学院在数学建模中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全省高校数学同行的认可。我们会抓住数学建模的‘红利期’,再度起航。”赵国瑞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爱侠 通讯员 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