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习强国】德技共生 四师协同 三融赋能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土建类专业“工作室+”育人模式探新

来源单位: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5-09-16


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多类实践教学场所被打通。BIM建模等14个工作室贯通全产业链,连接起课堂与企业,成为土建类专业学生学习与实践场域。这一实践创新正是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积极破解职业教育难题的生动体现。

当前,我国正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建筑业正加速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如何培养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面对传统土建类专业人才“德技‘两张皮’、供需两重天、学做两分离”的问题,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创新构建了“德技共生、四师协同、三融赋能”的“工作室+”育人模式。

学校劳模工作室(来源: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劳模工作室开讲了(来源: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工作室+”:让课堂长出“企业的模样”

理念和机制要落地,离不开有力的物理载体和生态系统支撑。学校以“工作室”为轴心,打通校内各类实践教学场所,按照“教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四级进阶路径,建成了覆盖建筑设计、BIM建模、智能建造等全产业链的14个工作室,打造集教学、生产、研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室+”新型育人平台。

这一平台的搭建得益于学校出场地、企业投资金,目前已投入500余万元。同时建立学生选拔与退出、项目承接与管理、多元评价等一整套制度体系,推动“工作室+”育人模式规范化运行。

德技共生:在真实情境中“炼”出职业精神

工匠精神、敬业精神是工程质量的“生命线”。然而,传统教学中“德育”与“技育”往往是两条平行线。思政课上讲“工匠精神”与实训室里练“一技之长”难以产生化学反应。

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依托“工作室+”平台,推动育人理念从“德技并行”跃升为“德技共生”,创新“情境熔铸”新范式,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精神培育嵌入真实项目全过程。

在项目启动阶段,学校组织学生探勘项目地文化历史,厚植家国情怀;设计施工阶段,邀请全国劳模、技能大师等入驻工作室言传身教,把对图纸、焊点的极致追求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职业操守;还开发了“红心匠心”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项目实践行为表现纳入过程性考核,形成“在做中悟、在悟中成”的浸润式培养机制,有效促进职业精神内化于心。

四师协同:多元师资队伍形成“育人合力”

如何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环节。学校创新组建“四师协同”育人团队。其中,校内专业导师担任育人工作“总设计师”,主要负责教学方案设计与理论传授,确保人才培养不偏离教育目标。企业技术师傅负责传授行业技术与实战经验。行业项目专家扮演“总调度”角色,带入真实项目管理流程。朋辈学长导师作为“催化剂”,提供学习方法、竞赛经验等辅导。

为保障团队高效运作,学校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协同方式与考核方式。企业技术师傅每学期驻校工作不少于30天,深度参与教学。设立“产业教授”特聘岗位,将企业导师育人实绩纳入学校考核,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这一系列举措将企业导师转变为与学校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事业合伙人”,有效破解了“双师型”队伍建设中的身份壁垒和激励不足难题。

三融赋能:产教共生促校企“同频共振”

基于“工作室+”平台和“四师协同”团队的强力支撑,学校走出了一条“三融赋能”的育人路径,推动校企从“合作”走向“共生”。

“岗课融通”指的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学校联合企业专家解构行业前沿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岗位核心能力并重组为模块化课程和活页式教学案例。依托该模式,核心专业课程中超过70%的教学内容源于企业真实项目库,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教做融通”指的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学校将教学场域从教室整体移至“工作室+”这一“准企业环境”。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完整参与真实项目全流程。在此过程中,学习即生产,知识在解决真实技术难题中转化为能力,打破“学做分离”壁垒,实现知识和能力融通。

“育训融通”意为学生成长与企业发展同向同行。学生在工作室“实战”中,能够输出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技术服务;而企业则将工作室视为其外部技术中心和准员工培训基地,在深度投入的同时,提前锁定和培养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成果丰硕:为职教改革贡献“城建样本”

经过十余年实践,“工作室+”育人模式结出丰硕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650余人次,包括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等。近三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达84%,平均起薪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7%。

与此同时,工作室的社会服务能力随之增强,累计为数十家龙头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等35项,直接创效超5000万元;获授权专利300余项,其中40项成功向企业转让或许可使用。国家“双高”校等多所院校到学校实地考察与学习。

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德技共生、四师协同、三融赋能”育人模式,致力于将“工作室+”平台打造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网站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41165022990316646&t=1757932259150&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guangdo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841165022990316646&ref_read_id=8a0158d6-37cf-4cee-be0c-2780055cc6e4_1757981753782

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环市东路166号,邮政编码为510925。

清远校区: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学府路1号,邮政编码为511600。

粤ICP备090192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