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玮颖,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24届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他以优秀的成绩斩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二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省级银奖、第十七届“挑战杯”省级铜奖、第六届高创杯省级铜奖、先进个人、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

毕业后,入职华为机器有限公司,获得了优秀实习生、优秀周边部门支撑人物、年度优秀个人、制造部技能竞赛第一名等荣誉,开启他的逆袭之路。
竞赛叩响成长之门
大一时的戴玮颖如野草般在校园中生长,直到老师一句"不如来我团队里试试打比赛?",方如暗室开窗,透进一线天光,有时候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点燃少年的斗志。白天啃专业课本,深夜钻研竞赛课题,在数学建模大赛中带领团队选择最难的题目,用蚂蚁搬运食物的启示破解僵局,最终以极限理论和基础数学工具逆袭夺奖;在“挑战杯”赛场上跨界组队,将机械知识与数据分析结合,捧回银奖杯。三年间,成绩稳居专业前三,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更在图书馆勤工助学中培养百名学弟学妹,将书架管理的经验化作团队协作的智慧。

从“职场小白”到“技能冠军”
带着竞赛锤炼的韧性,他选择加入华为,成为一名设备技术员。面对精密设备和迫切任务,必须像一块海绵般疯狂吸收知识。机械制图课上的齿轮传动理论,成了优化设备布局的钥匙;数学建模中的极限思维,化作解决设备卡顿的利器。三个月内,提出3项工艺改进方案,被纳入部门标准化流程。
制造部技能竞赛中,他自学Python、OpenCV和深度学习框架,从上百名参赛人员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一名;年度产能冲刺时,曾通宵驻守设备,用校赛练就的抗压能力保障订单100%交付,荣获年度优秀个人。这些硬核成绩,让他成功转岗AI视觉开发,踏上技术新赛道。

跨界转型,从零开始的AI开发者
转岗AI视觉开发后,他面临全新领域的挑战。不得不重拾竞赛中“48小时解难题”的狠劲。白天跟进项目,夜晚啃读论文,将新能源汽车技术中的电路原理与图像处理结合,设计出适配现场的轻量化算法。一次生产线质检难题中,借鉴数学建模的数据拟合方法,优化参数准确率至99.2%,比原方案提升15%。

从受助者到引路人
在华为,戴玮颖积极推动"技能接力"计划,新人入职配备“成长手册”,记录设备调试的100个高频问题点。组建跨部门技术沙龙,让机械组与算法组碰撞创意。去年的智能物流项目,带领多名应届生按时按质完成交付。
他说:“在华为,我见过专科生带队研发专利,也见过本科生为职校生下属。比起学历,企业更看重你能否用技能创造价值。”
给师弟师妹的成长密钥
课堂上的知识,可能是职场破局的关键。以自身为例,机械原理课让他能看懂设备图纸,数学建模课助他设计算法参数,甚至图书馆排架经验都成了团队管理的启蒙。他坚信职业教育不是终点,而是跳板。
他说:“之前我的座右铭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随着时间老师的指导,现在座右铭是‘走自己的路,也要看清别人的脚印’”。
从专科生到华为AI工程师,戴玮颖的逆袭之路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份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正如他所说“学校教我们的,就是看清前人的脚印,学校期望我们的,就是能比前人更进一步,走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作者:机电工程学院
编辑:龚蝶 审核: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