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鸡一响,幸福吉祥!”近日,江门开平乡村的田野巷陌间回荡着清脆的“鸣叫”,拥有300年历史的非遗“镇濠泥鸡”,奏响了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新乐章。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侨乡红韵突击队的暑期实践,让这项古老技艺成为撬动城乡发展的文化支点。
作为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侨乡红韵突击队创新“非遗+城乡建设”模式,联合非遗传承人冯永勇打造“1+N”教学体系。队员们化身“文化助教”,将复杂的泥鸡制作拆解为“音腔调试”“吉祥纹绘制”模块化教学,50余名当地青少年在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为乡村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更巧妙的是,团队开发的“声纹明信片”,让泥鸡鸣叫成为可带走的“乡音IP”,架起城乡文化沟通的桥梁。

“镇濠泥鸡”传承人冯永勇讲解泥鸡文化
在城乡功能融合上,突击队与当地街道共建非遗文旅线路。循着队员设计的“非遗寻宝地图”,城市游客既能在工坊定制泥鸡,又能联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消费,推动乡村闲置资源转化为文旅资产。“体验+消费”的闭环,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直接带动乡村配套设施升级,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青少年在制作泥鸡过程中感受非遗魅力
这种创新模式实现了多重效益。非遗文化从静态展示转为活态传承,村民通过经营配套产业增收,乡村振兴从中获得文化动能。“泥鸡一响,黄金万两”的古老谚语,如今有了新注解,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百年泥鸡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城乡共建的纽带。”侨乡红韵突击队指导队长林允凯表示。如今,百年泥鸡成为激活乡村资源、带动村民增收的“金嗓子”,为非遗助力乡村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网站地址: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kltkc/content_53518251.html?isShare=true&xyt=1751966274782